您的位置:首页 >我爱生活 >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2、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3、又名九品官人法。

4、详细区别及解释:察举制: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

5、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

6、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

7、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8、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9、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10、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

11、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

12、科目有孝廉和秀才。

13、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

14、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

15、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

16、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

17、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

18、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

19、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

20、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21、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

22、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

23、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

24、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

25、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

26、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

27、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

28、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

29、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

30、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

31、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

32、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

33、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

34、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35、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36、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37、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38、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9、到汉武帝时期,军工爵制度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就是实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

40、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41、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推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42、九品中正制: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43、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44、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45、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