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我爱生活 >

当我死时意象有哪些(当我死时)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当我死时意象有哪些,当我死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当我死时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当我死时意象有哪些,当我死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当我死时 作者: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评析: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2、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

3、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4、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5、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

7、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

8、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

9、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10、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

11、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

12、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

13、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了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

14、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15、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

16、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

17、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18、“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19、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

20、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

21、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

22、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3、 (选自《中国新诗诗艺品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