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我爱生活 >

春秋战国春平君(战国时春平君详细介绍)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春秋战国春平君,战国时春平君详细介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战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春秋战国春平君,战国时春平君详细介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战国晚期赵国的封君有春平侯,见于《战国策·赵策四》,而《史记·赵世家》、刘向《列女传》作“春平君”。

2、目前已知此人为相邦时监造的铜铍多达17件,铭文并没有写作“春平君”的。

3、以往关于春平侯的讨论,羼杂了很多伪刻,因此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

4、今除去伪器【1】 ,把相邦春平侯铍从纪年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共有11件,纪年全都是十七年。

5、这里擧“邦左伐器”与“邦右伐器”各一件为代表:  [B]1.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右伐器工师 ,冶疢报斋·大工尹韩专。

6、【2】  2.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伐器工师长凤,冶 羍斋·大攻尹韩专。

7、【3】 [/B]  黄盛璋、高明、李学勤等诸位先生都曾分别指出,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的纪年即赵孝成王十七年。

8、【4】 这是正确的,也是本文以下讨论的定点。

9、  其余纪年普遍很低的为第二类,有“王立事”、二、三、四、五年共五种6件:  [B]3.王立事,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肖瘠,冶尹 报斋。

10、【5】 [/B]  [B]4.二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肖瘠,冶史开报斋。

11、【6】 [/B]  [B]5.三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肖瘠,冶史开报齐。

12、【7】 [/B]  [B]6.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长身,冶尹□报齐。

13、【8】 [/B]  [B]7.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长身,冶陶湵ㄆ搿ご蠊ヒぜ洹!�9】 [/B]  [B]8.五年,相邦春平侯,[邦左(或右)]伐器工师□□,冶□报斋。

14、【10】[/B]  对这类低纪年相邦春平侯铍的王世归属,则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高明先生认为属于孝成王前期;2、黄盛璋、许进雄、李学勤等多数先生认为属于悼襄王时代;3、张琰先生认为是属于赵王迁。

15、【11】 由于低纪年相邦春平侯铍不会晚到代王嘉世,所以上述三种意见可以说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可能性,必有一种是正确的。

16、  我认为,上述张琰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

17、但是张琰先生对此阐述不够,其文章在文献和铭文的理解两方面存在有不少失误【12】 ,所以他的这个看法并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18、下面先来重新讨论这个问题。

19、  通过对有关研究史的梳理,我认为,能否有不止一个相邦或守相(假相)同时在位,是讨论战国晚期赵国相邦年代的原则性问题。

20、例如,黄盛璋先生说:  [face=楷体_GB2312]据《赵世家》,孝成王十五年与十八年相国为廉颇,但据《廉颇传》,廉颇实为假相国,同时战国相邦决不止一个,秦就有左、右相,而秦设相邦为时很晚,乃是仿效三晋制度。

21、《赵世家》又记孝成王“十七年假相大将军武襄君(乐乘)攻燕”,“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而十五年相国就是廉颇,这也证明赵国相邦或假相并不止一个。

22、廉颇与乐乘都是大将,这几年都将兵在外对战,国内不可能没有掌政的相邦,春平侯与掌军的假相或相邦廉颇或乐乘可以不矛盾”(《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107-108页,齐鲁书社,1982年)。

23、[/face]  据此可以知道,黄先生是认为春平侯跟守相廉颇、乐乘曾同时并相。

24、目前所知大部分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如高明、许进雄等先生,都同意上述黄先生的看法。

25、此外,李学勤先生对于文献和兵器题铭所记载孝成王后期相邦错综复杂的情况的理解是“当时的赵相屡有更换”。

26、【13】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看法。

27、  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认为一个官职只能设一人,因此不会有两个名号完全相同的职官同时为政。

28、铭文所见的“守相”是“守相邦”的简称,文献称“假相”、“假相国”。

29、“相邦”跟“守相”之间的关系,和“令”跟“守令”、“守(郡守)”跟“假守”的关系相同,“守”跟“假”的含义略同,都指在无正职的情况下,在位行事者并非正式拜官(真除),而是临时兼职代理。

30、因此“守相”并不是相邦的属官或副职,也不是相邦的分职,而是全权的相邦临时代理者。

31、因此,并不会出现守相跟相邦同时在位的情况。

32、至于黄先生所说的秦国的“左、右相”,本来是“左/右丞相”的省称,根据近年的研究,丞相是相邦的属官,二者不能等同。

33、【14】 因此,我们认为战国时代列国可以暂时无相邦或守相(例如秦王政十年以后秦无相邦),但是决不会同时有两个相邦或者同时有一个相邦、一个守相、或者同时有两个守相。

34、我们以下的讨论,都将遵循这个原则。

35、  [center][B]贰[/B][/center]  根据文献记载和铭文研究的结果,从赵孝成王十五年至十八年的历任相邦情况如下:  十五年,守相廉颇【15】 ;  十六年,守相信平君廉颇【16】 、  十七年,守相武襄君乐乘;【17】 相邦春平侯  十八年,相邦平国君【18】 、相邦信平君廉颇【19】  十五年廉颇出任守相,有可能是因为当年赵相邦平原君死,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所以请廉颇来兼职代理。

36、十六年,廉颇围燕,可能是当年去相,故而换由乐乘继任守相,仍属兼职代理性质【20】 ,十七年,乐乘又去围燕,春平侯跟平国君先后于当年和下一年出任正职相邦,十八年“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是平国君已经于当年去相,所以换信平君廉颇出任相邦。

37、由于廉颇在十五、十六年曾做过“守相”,所以这次廉颇所担任的不是守相,而是正职。

38、【21】  史载赵孝成王十五年燕趁赵长平之战失败后国力委顿而举兵攻赵,赵国反击,战争持续至十九年,以赵国胜利结束。

39、短短四、五年内,赵国频繁更换相邦凡四人六次。

40、最初守相廉颇和守相乐乘的相继卸任,如上所述,是因为他们都是临时代理的性质,又轮番征战围燕,长期在外。

41、而铍铭所见春平侯跟平国君都是正职相邦,为什么在位时间也很短呢?  我认为,这个情况需要跟《赵策四》所记载春平侯和平国君同时在秦为质的事情联系起来看:  [face=楷体_GB2312]秦召春平侯,因留之。

42、世钧为之谓文信侯曰:“春平侯者,赵王之所甚爱也,而郎中甚妒之,故向与谋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

43、’故谋而入之秦。

44、今君留之,是空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

45、故君不如遣春平侯而留平都侯。

46、春平侯者言行遇赵王,必厚割赵以事君,而赎平都侯。

47、”文信侯曰:“善。

48、”因与接意而遣之。

49、[/face]  平都侯当即铍铭所见的“平国君”,文献以“都”换“国”字的情况,跟文献所见的“信平君”、“建信君”之“信”,铍铭都写作“躳(躬)”类似。

50、  《赵世家》赵悼襄王二年(即秦王政四年)下也记春平君归赵之事,文字跟《赵策四》基本相同。

51、春平侯跟平国君既先后于赵孝成王十七、十八两年间短暂出任赵国相邦,后来又同时为质于秦,这不是偶然的巧合。

52、  我认为,他们先后为质于秦,正是他们先后去相的原因。

53、上举《策》文在《赵世家》系于赵悼襄王二年下,是据春平侯归赵的时间,而并不是出质的时间。

54、联系赵孝成王十八年的情势,可以从出质的原因和春平侯的身份两个方面来解释这次出质事件。

55、  首先,春平侯、平国君先后去相而入质于秦,当跟《赵世家》记载孝成王十八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之事有关。

56、  赵孝成王十八年当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这一年,秦将蒙骜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定太原郡。

57、此事除《赵世家》的记载,还见于《六国年表》、《蒙恬列传》、《燕世家》、《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后附《秦记》。

58、秦昭王四十八年长平之战后,曾“使司马梗北定太原(引按:原属赵国),尽有韩上党”(《秦本纪》),但是在昭王五十一年,赵使“乐乘、庆舍攻信梁军,破之”(《赵世家》),因而秦所定太原郡又为赵所恢复。

59、【22】 这次秦趁赵、燕相战的机会,又重定太原郡,赵自然无暇顾及。

60、我认为当时赵国方面为防止秦乘胜进攻灭赵,因此有求和之事的发生。

61、此事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十七年春平侯铍和十八年平国君铍来看,求和行动都发生在十八年,春平侯和平国君先后被召入秦,既可能是被秦国单方面扣押为人质,也有可能是两国为守信用而交换人质。

62、  春平侯之所以被作为人质,是因为他的身份是赵国太子。

63、  《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四年,拔畼、有诡。

64、三月,军罢。

65、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66、”,《六国年表》同年赵列:“太子从质秦归”,因此《赵世家集解》在悼襄王二年春平君归赵之事下有“徐广曰”引《年表》,已经暗示春平君即从秦质归的太子,至张守节《正义》则断定“太子即春平君”。

67、但是,以往学者对此意见分歧。

68、  在不承认《赵世家集解》和《正义》的讲法的学者中,一部分学者认为春平侯不是太子,例如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说,“据‘甚爱’、‘妒之’、‘言行信’等语,春平君必王之亲臣,非太子”;黄盛璋先生根据他对四年春平相邦葛得铍铭文的错误理解,认为春平侯为“葛”氏,因而不是赵王室,自然也不是赵太子。

69、【23】 另有学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例如金正炜引《列女传》认为春平君不是“悼襄王太子”,李学勤先生引述金正炜说,也认为“从铍铭可以进一步证明,春平侯不是悼襄王太子,而是一名大臣。

70、”【24】 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71、  古文字材料所见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爵位,是“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25】 二者并不可以混用。

72、【26】 从铍铭来看,春平侯在出质于秦之前的爵位就已经是“侯”,而文献对此前的春平侯事迹并无任何记载。

73、赵铍铭文称“侯”的封君,目前只有春平侯一人,这已经说明春平侯的身份不同寻常。

74、从先秦时代的质子制度来看,可以做质子的人,其身份绝大多数都是国君的太子或诸王子、公子,以大臣为质的情况很少见。

75、【27】 由此结合前述文献记载可以推定,能够出质秦国的这两位赵国封君,不但春平侯肯定是太子,就连平国君至少也是赵国王室成员,否则他们是没有资格作人质的。

76、  至于春平侯不是悼襄王太子,这本是正确的。

77、【28】 因为悼襄王之子在孝成王17年时年龄尚幼,不可能出任相邦。

78、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春平侯不是太子。

79、春平侯实际是赵孝成王的太子。

80、结合文献和铭文看,赵孝成王至少有三个儿子。

81、《赵世家》记载,赵孝成王十年,太子死。

82、此太子死后继立的太子,就应该是春平侯,十七年春平侯任相邦【29】 ,十八年作为人质入秦,二十一年,赵孝成王死时,先前指定的王储春平侯还在秦作人质,不得归立为王,于是子偃得立,即赵悼襄王。

83、【30】 因此,春平侯跟悼襄王应当是兄弟行辈。

84、  综合上述,春平侯跟平国君先后出质于秦,是铍铭所见春平侯跟平国君相继出任赵国相邦和离任的原因。

85、  [center][B]叁[/B][/center]  下面来讨论春平侯跟赵悼襄王、赵王迁两世相邦的关系。

86、  春平侯在赵悼襄王时未曾出任相邦。

87、根据吴振武先生进年对铍铭和文献记载的考订,建信君是赵悼襄王相邦。

88、【31】 可信据的建信君铍铭目前共有八件,纪年有元、三、四、八年四种,【32】 若把低纪年的相邦春平侯铍也排入悼襄王世,则建信君铍跟春平侯铍的纪年至少在三、四两年间重合。

89、根据我们先前所定的原则,重合的情况只能用二者一来一去解释。

90、文献记载这两年赵国以庞煖为将对外作战,而本土相对安定,无由频繁更换相邦。

91、因此,春平侯是赵悼襄王相邦的可能性很小。

92、  悼襄王在位九年死,子幽缪王迁立。

93、刘向《列女传》记载赵悼倡后在赵王迁时代通于春平侯:  [face=楷体_GB2312]及悼襄王薨,迁立,是为幽闵王。

94、倡后淫佚不正,通于春平君,多受秦赂,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

95、其后秦兵径入,莫能距,迁遂见虏于秦,赵亡。

96、[/face]  这件事跟战国晚期秦相邦吕不韦通於秦庄襄王后、楚春申君之於楚考烈王后,都有些类似。

97、正如黄盛璋先生所说:“刘向领校秘书多见古籍,这一条比《史记》、《战国策》都各有些异同,应另有根据”。

98、这条记载说明,春平侯在赵王迁世很有势力,此时的他就应该是相邦。

99、在赵王迁世,春平侯以王室长辈的身份出任相邦辅佐其侄,这也容易理解。

100、因此低纪年的相邦春平侯铍必须排入悼襄王之后的赵王迁时代。

101、  这次春平侯从赵王迁继位开始出任相邦直至五年,之前之后的赵国相邦都是司空马。

102、  据《秦策五》“文信侯出走”章,“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

103、”(后文“秦下甲而攻赵。

104、司空马说赵王曰……”与“赵以为守相”之事相隔多年,详见下),吕不韦免相出就国河南事在秦王政十年十月(秦之岁首,当公元前237年),相当于赵悼襄王八年年底,司空马入赵为“守相”,应该已到了赵悼襄王九年。

105、目前发现的相邦建信君铍最高纪年为八年。

106、建信君去相应该在赵悼襄王九年,他去相的原因,见于《赵策三》:  [face=楷体_GB2312]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

107、希卑曰:“夫秦之攻赵,不宜急如此。

108、此召兵也。

109、必有大臣欲衡者耳。

110、王欲知其人,旦日赞群臣而访之,先言横者,则其人也。

111、”建信君果先言横。

112、[/face]  以顾观光为代表的传统说法,认为这次攻赵是在秦王政十一年(悼襄王九年),是年秦伐赵,取九城。

113、【33】 从此条材料来看,此时赵主张合纵抗秦,所以希卑说秦国祇能以鼓铎之声跟主张连衡的建信君暗中联系。

114、秦攻赵的起因,记载于《燕策三》第四章。

115、先是,悼襄王八年入朝于秦,秦、赵相合,许赵攻燕,九年赵攻燕,燕国使者以“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命于秦矣”游说秦王政,秦以为然,遂起兵攻赵救燕。

116、秦已转为攻赵,赵必然马上弃连衡而取合纵,仍想维持秦赵之交的建信君遂因此失宠而去相。

117、所以司空马入赵先是接替了建信君的位置,不到一年,赵王迁立,春平侯出任相邦,取代了守相司空马。

118、  保利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六年相邦司空马铍,李学勤先生考订其纪年属赵王迁。

119、【34】 这是正确的。

120、根据本文对低纪年相邦春平侯铍的看法,这件六年相邦司空马铍的纪年紧接清华大学所藏五年相邦春平侯铍,因此,春平侯这次去相也就是在赵王迁的五年或六年之时。

121、  [center][B]肆[/B][/center]  本节从几件铭文来谈跟春平侯有关的一些其它问题。

122、  上节我们说“春平侯从赵王迁继位开始出任相邦直至五年”,目前元年相邦春平侯铭文尚未发现。

123、这里要解释的是王立事相邦春平侯铍的特殊纪年“王立事”。

124、  王立事相邦春平侯铍铭文中的工师跟冶名与二年、三年相邦春平侯铍互相系联,所以此铍“王立事”所代表的纪年,有两种可能:赵王迁元年;2、战国诸侯称王或者新君继位,其元年有从第二年开始计算的情况,这称为“逾年称元法”。

125、因此“王立事”可能指悼襄王已死、赵王迁继位以后、改元以前的那段时间。

126、  以“王立事”纪年的,另有 “王何立事”戈(《集成》11329)和 “王立事南行昜(唐)”铍(《集成》11674)。

127、因为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8年)五月传位王子何(赵惠文王)后自称“主父”,戈铭“王何立事”所指可能为当年五月至来年岁首这段时间,而惠文王之元年是从翌年算起的。

128、纪年为“元年”的赵兵器,有济南市博物馆藏元年建信君铍外和 “元年往 (?)命”铍(《集成》11660)。

129、因为赵器纪年“王立事”跟“元年”都有所见,因此,“王立事”所代表的不应该是元年,所以上述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130、  据以上的考订,建信君、司空马、春平侯三人的去相和来相,均是一年之间的事情。

131、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两件“春平相邦葛得”铭文。

132、一件是旧著录的四年春平相邦葛得铍铭,另一件是新发现的五年春平相邦葛得鼎,其铭文分别如下:  [B]9.铍:四年,春平相邦 得,邦右库工师蜀(?)辂徒,冶臣成报斋。

133、【35】  10.鼎:五年春平相邦 (葛)得,傌(柏人)【36】 在序剸(?)劲,卸(御)史臧是,邦右库工师= (郎?) ,冶臣市所伐·容一斗四益,冢(重)十二益三两[/B]  黄盛璋先生曾认为,铍铭的春平相邦 得就是相邦春平侯,他根据铭文认为春平侯为“ ”氏,因此不是赵国王室,也就不是赵太子。

134、  从前文所论来看,春平侯是赵孝成王太子,因此黄先生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135、下面是就这两件铭文而补充的一些看法。

136、  首先是“春平相邦 得”是否就是“相邦春平侯”。

137、“相邦春平侯”这一称呼的“相邦”之前没有限定成分,指的是赵国国家的“相邦”;“春平相邦 得”中的“相邦”前面有限定语“春平”,说明这个“相邦 得”是属於“春平”的,正是为了跟没有限定成分的“相邦”相区别开来。

138、可见,二者肯定不能等同。

139、  “春平相邦 得”应该是春平侯的家相或者在其封地“春平”的地方长官。

140、裘锡圭先生在谈到曾藏於台湾古越阁的一件七年武城相邦戈时,曾指出战国时代“封邑之长官称‘相邦’,与汉代侯国之长官称‘相’同例”。

141、【37】 这是很正确的讲法。

142、战国时代,各国封君的采地食邑,也称为“邦”,如同相对独立的小国。

143、封君在自己的采地上委派官吏,其官吏体系也跟宗主国类似。

144、除了裘先生所指出的七年武城相邦戈的例子以外,还有几件“代相”监造的兵器,“代相”即“代相邦”的简称,是赵国在代地封君之相邦;【38】 又如古文字材料所见有“平安君”、“平安夫人”、“平安邦”、“平安少府”等称呼,也是有关平安邦君的一套称呼。

145、【39】 此外见於文献、出土古文字资料的例子还有不少。

146、可见,跟封君春平侯有关的称呼,前面就可以冠以“春平”来限定。

147、  由此我们需要讨论“春平”的含义。

148、杨宽先生曾经指出,战国时代封君的称呼有三种类型:以封邑为封号是常例;此外还有以功德为封号的,这种情况还可以再分为两种类型:2、有封邑而另有封号;3、有封号无封邑。

149、【40】 “春平”作为地名不见於文献记载,因此我们曾经怀疑春平侯并没有封邑,仅有封号。

150、但是我们上文已经指出春平侯是赵孝成王的太子,“春平侯”的爵位是“侯”,高於目前古文字材料所见赵国任何其它封君的爵位“君”,从这一点来看,说春平侯没有封邑,是不大合适的。

151、因此我们认为,春平侯应该是以“春平”为封号而另有封邑的封君。

152、【41】 “春平”可能是取“纯厚平和”的意思。

153、  两件春平相邦 (葛)得铭文所见的库名均为“邦右库”,这可能会有两种解释:此“邦右库”的“邦”跟“春平相邦”的“邦”同指春平侯的采邑,如然,则该铍属於封君采邑的产品;2、赵中央相邦所管理的“邦右库”跟该铍铭文的“邦右库”所指相同,那麽“春平相邦 得”在该铍铭文中的地位,就是代理春平侯行使在中央的监造权,该铍仍然是属於中央监造系统的产品。

154、  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需要判断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

155、我们看到赵国代相所监造的三件兵器,其库名“左/右库”,跟赵国其它地方县邑的库名“上/下/左/右库”类同,前面都没有限定语“邦”。

156、因此,四年春平相邦 得铍应属于赵国中央所铸造。

157、铭文所见的情况,是 得以封君家臣的地位代理其主君春平侯行使赵国中央的监造权并且署名,这真是一种罕见的情况。

158、  根据我们对低纪年相邦春平侯铍年代的意见,四年春平相邦 得铍的纪年也应该是属於赵王迁。

159、制造於同一时期的相邦春平侯铍库名均为“邦左库”,其中1970年发现于辽宁大连的一件四年相邦春平侯铍在铍体另一面加刻有“大攻尹赵间”。

160、加刻“大攻尹”在赵铍中并不是通例,目前所见,集中于赵孝成王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年邦左/右库所造诸铍以及赵王迁六年的相邦司空马铍。

161、我认为,这是一种相邦在位时的代理情况,此时相邦的署名只不过是名义上负责,并未实际亲自过问监造事务。

162、  鼎铭“所伐”之“伐”字,还见于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和十八年相邦平国君铍铭,辞例为“邦左/右伐器”。

163、“邦左/右伐器”应该如何解释,也是困扰学界已久的问题。

164、何琳仪先生曾指出,“邦左/右”为“邦左/右库”的省称;【42】 吴振武先生据此又进而指出,“伐”字的语法地位相当于齐兵器铭文所见的“造”字,他认为“伐”跟“敦”、“攻”等字常常同义连用,“攻”、“敦”二字皆有“治”义【43】 ,所以“伐”字的词义因为同步引申,也可以训为“治”。

165、【44】 我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166、赵器铭文常见“所为”【45】 ,跟五年春平相邦鼎铭“所伐”适相类比,“伐”、“为”词义相当,这可以给吴先生的上述论点再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据。

167、【46】  清华大学藏五年相邦春平侯铍也有“伐器”二字,因此五年鼎的“所伐”之“伐”也并不是赵王迁时代的孤例。

168、  [center][B]结语[/B][/center]  本文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春平侯是赵孝成王太子,曾于赵孝成王十七年出任相邦,翌年因为出质于秦而去相,赵悼襄王二年,秦遣春平君归赵,至赵悼襄王死,春平君又出任赵王迁相邦,并在赵王迁世与赵悼倡后私通。

169、直至赵王迁五年或六年,春平侯去相。

170、  2、春平相邦葛得是春平侯的家相,曾在赵王迁四、五两年一度代理邦右库的监造事务,同时大攻尹赵间代理相邦春平侯管理邦左库,这个情况反映了春平侯当时可能一度不在相位。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