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我爱生活 >

贪嗔痴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放不下(贪嗔痴)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贪嗔痴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放不下,贪嗔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贪嗔痴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放不下,贪嗔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2、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3、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4、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5、”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6、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7、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8、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9、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10、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11、《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12、”《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13、”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14、  痴又作无明。

15、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16、《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17、”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18、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19、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20、《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21、”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22、”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

23、修者;以离相为宗。

24、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25、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26、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27、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28、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29、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30、三界者:贪嗔痴是。

31、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32、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33、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34、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35、三毒者:贪嗔痴也。

3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37、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38、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39、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

40、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41、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42、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43、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44、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於心,名为见佛。

45、舍身不,名大布施。

46、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47、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

48、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49、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50、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51、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52、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

53、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於此彼岸也。

54、若见彼岸异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55、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56、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57、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於圣人。

58、  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

59、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

60、若见生异於死,动异於静,皆名不平等。

61、不见烦恼异於涅,是名平等。

62、何以故烦恼与涅,同是一性空故。

63、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为涅所滞。

64、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65、  涅者:涅而不生,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

66、心无去来,即入涅。

67、是知涅即是空心。

68、诸佛入涅者,为在无妄想处。

69、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70、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71、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72、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73、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

74、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

75、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76、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77、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78、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

79、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80、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

81、有者有於无,无者无於有,是名真见。

82、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83、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84、凡夫所见,皆名妄想。

85、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86、心境相对,见生於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

87、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88、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89、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

90、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91、夫正见者:非直见於见,亦乃见於不见。

92、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无解。

93、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94、  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

95、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96、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

97、若法逐於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则法成非法。

98、若人逐於法,则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则法皆真。

99、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

100、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101、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102、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103、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104、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105、迷时有罪,解时无罪。

106、何以故罪性空故。

107、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108、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109、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110、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111、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112、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无生死法。

113、修道人不外求道。

114、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115、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116、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

117、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