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答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答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这个很多人还不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行为表现答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马原理复习题(哲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与物质还是精神与自然界?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凡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5、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称为可知论者;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知性,称为不可知论者。

7、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8、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并用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

9、 答: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10、 2、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11、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2、 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3、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4、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5、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6、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17、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8、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法发展过程。

19、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0、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1、 三、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答:(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23、从根本 上来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2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5、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 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26、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7、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 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28、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 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29、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 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30、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31、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32、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3、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3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5、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6、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7、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38、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9、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40、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41、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42、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43、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44、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45、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6、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47、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8、各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49、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50、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产生。

51、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2、 五、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进程相一致的。

54、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 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社会关系的愿望的社 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55、人民群众的总体意 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56、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57、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58、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59、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0、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 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61、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 物质条件和措施。

62、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 展的源泉。

63、劳动群众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

64、 劳动群众也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其中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的 创造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65、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6、人民群众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67、 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摧毁腐朽制度的斗争。

68、在社 会主义时期,人民也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69、 六、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70、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71、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72、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73、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74、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75、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76、 七、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答: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77、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78、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有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79、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80、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8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8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84、 八、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85、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86、 (2)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87、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对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88、 (3)再次,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89、 ①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 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 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90、 ②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 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 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 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91、③相互促 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 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 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 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 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92、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93、 九、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1)首先,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互相包含、相互渗透。

94、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中也包含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 组成部分,无数相对真理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

95、 (2)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96、真理是个过程,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绝对 真理的一点贡献,正是在认识的发展中,在真理过程的不断推移中,真理由相对不 断向绝对转化。

97、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表明此二者不可分。

98、绝对主义夸大 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经获得的认识、知识当作万古不变的永恒 教条,这是完全错误的。

99、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借口 真理是变化的、有条件的,抹煞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模糊真理与谬误的原则界 限和否认二者相互转化的客观条件性,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100、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 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 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 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101、 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何在?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 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密不可分的. 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 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来不把他们的理论当做一成不变 的教条,而是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如果不顾历史条件 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 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脱离实际而发生失误.因此,要根据实践的变 化,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人类认识发展 规律的基本要求.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认识,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们要突破前 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创新就需 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原理复习题(经济) 1.商品二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02、144 ①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04、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05、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0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

107、 ③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108、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09、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0、 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11、对立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112、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11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14、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115、147-148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16、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11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8、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119、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20、154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121、它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122、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123、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怎样划分的?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124、158 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25、 ②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126、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所以称作不变资本。

127、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128、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称作可变资本。

129、 ③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130、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31、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132、 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33、159-160 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4、 ②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35、 ③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36、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37、 6.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基本条件。

138、165 ①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变化,又回到出发点形式的运动。

139、 ②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即资本必须按比例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140、二是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41、 7.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168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

142、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143、 ②资本的自由转移,导致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增加,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

144、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145、 ③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146、各部门的资本家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是平均利润。

147、 ④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就是生产价格。

148、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49、 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

150、166 ①在价值形态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构成,即c+v+m。

151、 ②在物质形态上,根据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相应,社会生产可以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152、 9.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53、182-183 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垄断。

154、 ②垄断形成后不能消除竞争。

155、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156、即垄断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

157、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158、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垄断地位之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59、第三,社会生产复杂多样,垄断组织不可能把社会生产都包下来,还存在大量非垄断企业,一个部门也会存在多个垄断组织。

160、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61、 187-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62、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163、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64、即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

165、 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加深,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166、在垄断阶段,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经常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所困扰。

167、因此,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对付经济危机,消除危机的影响。

168、 ③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169、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愈加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化。

170、为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要求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