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介绍(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介绍,静息电位产生机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细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细胞外Na和Cl浓度均高于细胞内),但由于细胞膜只对K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故细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均高于细胞外。
2、K顺浓度差从细胞向胞外移动,而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离子不能穿透细胞,阻碍了K外移。
3、因此,k离子迁移导致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4、一方面,k的正、负态随k的移动而增加,另一方面,k的正、负态阻碍k的移动。
5、最后,k移动的相平衡状态(由于浓度差)和k移动的阻碍(由于电位差异)已实现。
6、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7、其数值EK受该离子膜内外浓度比决定,可通过Nernst公式进行计算:其中R是通用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Z是离子价,F是Faraday常数,[K]o和[K]i分别代表膜外和膜内K的浓度。
8、同样,钠的平衡势也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
9、在模式生物枪乌贼神经细胞膜两侧,K的平衡电位约为—75mV,Na的平衡电位约为+55mV。
10、扩展资料: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的极化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动,使细胞膜处于不同的电位状态。
11、当细胞处于静默状态时,膜两侧的正负态称为膜的极化态。
12、当膜电位沿膜内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反之,膜电位沿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13、当膜电位沿膜内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
14、去极化进一步加剧,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而膜外电位变为负值,则称为反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先发生反极化,再向膜内为负的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称为膜的复极化。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