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从哪里来(无明从何而来)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无明从哪里来,无明从何而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无明释义一 (术语)梵语阿尾儞也,谓暗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
2、即痴之异名也。
3、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
4、’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
5、’同四曰:‘言无明者,痴暗之心。
6、体无慧明,故曰无明。
7、’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
8、(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
9、’(四谛三宝业因果报)。
10、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11、’(《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释义二 烦恼之别称。
12、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状态。
13、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
14、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15、为十二因缘之一。
16、又云无明支。
17、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痴。
18、 以十二缘起中无明支,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19、 据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
20、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理,而障碍中道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
21、 关于断除无明,在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
22、然在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无明,复分三品而断,故称三品无明。
23、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
24、又第四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
25、 以上为过去之旧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次第,而主张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
26、 〔长阿含卷一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卷二五、卷三八、大智度论卷四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八、卷五六、卷五八、卷六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无明”如何解释? 不明白道理,无明(梵语avidya)即愚痴的别名,迷惑的别名,对广泛人生与浩瀚宇宙不知真相,是名无明。
27、成实论云:“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叫做无明。
28、”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何谓生相无明? 生相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梵语mulavidya),相对于枝末无明。
29、就是一切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
30、于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之海中,起动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烦恼。
31、 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32、” 无始无明就是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
33、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之理性,称为无明;又如是暗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又作间隔。
34、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果报。
35、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经论称为无始无明,菩提心论则称为无始间隔。
36、 天台宗将之分为三惑: 一、见思惑。
37、 二、尘沙惑。
38、 三、无明惑。
39、 顿断见思惑即证阿罗汉果位,顿断尘沙惑即证菩萨果位,顿破无明惑即证无上佛道之果位是也。
40、(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