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写作背景及其赏析(回乡偶书写作背景)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回乡偶书写作背景及其赏析,回乡偶书写作背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2、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3、 2.《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6、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7、 3.作品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8、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9、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10、老大:年纪大了。
11、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2、 乡音:家乡的口音。
13、无改:没什么变化。
14、一作“难改”。
15、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16、一作“面毛”。
17、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
18、如:年老力衰。
19、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0、2.通“缞”。
21、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22、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23、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24、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25、疏落,衰败。
26、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27、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2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29、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30、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31、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32、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33、 4.作品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34、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35、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36、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37、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8、贺知章生于公元六五九年,死于公元七四四年,活了八十五岁。
39、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越州永兴(现在浙江萧山),到长安(现在陕西西安)去求学。
40、背井离乡,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苦。
41、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是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哪怕挨饿受冻,也要读书。
42、它的书读得非常好,但是因为他不愿意向权贵阿谀奉承,所以每次科举考试总考不中。
43、生性耿直的贺知章并不因此自暴自弃,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
44、直到他三十七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
45、后来在长安做秘书监等无足轻重的小官,他一直未受到重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常常饮酒作诗,来消除心中的不快。
46、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在一起饮酒、赠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47、贺知章还擅长书法,尤其擅长写草书和隶书。
48、 天宝初年(约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在外面度过了七十多个寒暑,终于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
49、人老了,头发早已花白了,但因为他多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50、当他踏上阔别了七十年的故土时,正碰上在村口玩耍的一群小孩,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孩子们当然不认识他了,他们凑成一堆,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笑着向他打问:“老伯伯,您是从哪里来?”听了孩子们的问话,贺知章感慨万分,看着眼前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往事一一映入眼帘,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