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价格又双叒叕涨价了 已经连续上涨五个月
房贷价格又双叒叕涨价了!已经连续上涨五个月。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2021年5月(数据监测期为2021年4月20日-2021年5月18日)监测的42个城市中,21城市的房贷利率平均水平环比上涨,3个城市的涨幅在10BP以上。
银行贷款要“签三函”,房贷继续涨
5月19日,融 360 大数据研究院对全国 42 个重点城市房贷利率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 年 5 月(数据采集期为2021年4月20日-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 5.33%,环比上涨 2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1%,环比上涨2BP。
21个城市的房贷利率平均水平环比上涨,3个城市的涨幅在10BP以上。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地区继续维持原来的水平不变,广州和深圳地区上调房贷利率水平。其中,深圳地区自2020年6月起,首套房贷利率主流水平一直维持为4.95%,平均水平为4.98%,5月各银行陆续上调,最终首套房贷利率主流水平上涨至5.10%,平均水平上涨至5.03%。建行深圳分行在5月上旬首个上调房贷利率水平,其中首套房贷利率上调15个BP至5.10%(LPR+45BP),二套房贷利率上调35个BP至5.60%(LPR+95BP)。其他银行在短暂观望后,也开始跟进,目前已有近10家银行深圳地区分支行执行首套5.10%,二套5.60%的利率水平。
广州地区房贷利率已连续4期上涨房贷利率,仅4月就上调了两次。目前广州首套房贷平均水平由上期的5.26%涨至本期的5.35%。4月底5月初,广州地区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再度上调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调整为最低5.40%(LPR+75BP),二套房最低5.6%(LPR+95BP) ,均较之前上调10BP。
除了利率之外,广州目前房贷额度才是更大的难题,等待两三个月已经成为常态。“相比去年,现在整体贷款还是比较紧张的,少数银行情况较好,排队等放贷的市民,三个月是起步,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广州大源按揭代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大源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越来越紧张的额度,郑大源呼吁,不要伤及刚需。“房地产调控政策是需要的,但是调控的结果通常可能误伤了很多刚需一族,调控加码的同时,能否给刚需一族留下一条生机?调控刚需苦,不调控苦刚需。”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现在购房,除了首付款来源的流水之外,在银行贷款时还要签署三函,一是首付款承诺函;二是抵押人承诺函;三是屋出租承诺函。
而一些一手房开发商,为了加快回款速度已经要求购房者只能通过四大行按揭。
调控政策接踵而至!效果待观察
今年,22个城市试点土拍两集中政策,同时集中供应大量土地。截至5月17日,22个试点城市中,已有北京、杭州、广州、厦门等12个地区启动首批集中供地竞拍,土地成交金额约为5221亿元。而在五月下旬,土地市场还将迎来南京、济南、宁波、苏州等城市的首批集中供地。
2021年楼市掀起新一轮调控收紧,调控政策多管齐下,针对房企、金融机构、中介、炒房客都推出了相应的调控手段。
首先严查个人消费贷、经营贷流入房市。各地金融机构开始自查排查,重点筛查四类贷款,一是非营商人员经营性贷款;二是大额的、逻辑上不具合理性的消费贷款;三是经营贷后发生按揭贷款的情况;四是全款付清购房款项同时又办理房抵贷的。用户一旦被发现利用经营贷资金买房,将会被要求立即还清贷款。深圳地区近期更是排查小贷公司涉房贷款业务,扩大排查机构范围。银行自查的同时,各地监管部门也对辖区内机构进行了重点排查、约谈及处罚,排查之严格,处罚力度之大史无前例。
另外,住建部多次约谈热点城市,各地陆续加码限购限售,收紧房市调控。炒房、投机行为遭到严厉打击,“深房理”等民间炒房团遭联合调查,多地针对房地产市场中介也开启了专项整治。
杭州市房产市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会同杭州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持续对房地产中介开展检查。住建局5月6日第二期通报:5家房地产中介机构被通报告诫,3家中介机构被通报批评,8名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纳入行业惩戒、风险警示名单。5月11日,西安市住建局通报了三起房屋销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南京相关部门查处中介违规“假人才真炒房”事件,5月14日广州市住建部门联合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广州市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联合整治行动。除此之外,青岛、东莞等地在开展房地产中介摸底检查工作。5月19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我省通报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以下简称“《通报》”),为进一步整治房地产领域问题,对全省20家房地产企业、7家房地产经纪机构、8家物业服务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认为,目前强监管政策效果初显,楼市热度有所冷却,多个城市住宅成交量下跌。
一位沪上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总体来看比较缺失对经营性贷款入市的监控手段,目前升级了对贷款企业的门槛考量,比如对公司账目、流水和股东持股的考察,但总有“漏网之鱼”——比如签订贷款企业代持协议伪装成股东贷款,或者是经过数次周转之后银行难以追踪别家银行流水和真实去向等。不过今年监管严厉打击经营贷入市,要求部分购房者限期退还贷款资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