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二线城市住宅土地流标高达267宗
“很久没有见到‘地王’了。”北京某知名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楼市调控的打压下,土地市场“平淡”已久,高价地近乎绝迹。以往“众星捧月”般的抢地场面已非常罕见。
不仅如此,流标、流拍的现象明显增多。
中原地产发布报告称,截至11月20日,今年一二线城市住宅土地流标高达267宗,创最近6年来最高纪录,同比上涨152%。易居克而瑞的数据也显示,仅在今年10月,重点监测的336个城市就流拍156幅地块。
房企拿地预算收紧、土地出让条件苛刻,被认为是流拍情况增加的主因。除热点一二线城市之外,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流拍数量也明显增加。一些相对不够优质的地块“无人认领”,似乎成为今年土地市场的常态。
在经历了长期调控的“洗礼”后,房企真的变理性了吗?
“量价齐升”仍是主流
在中原地产统计的一二线城市中,昆明、石家庄的土地流拍、流标数量都超过了20宗,太原、合肥、宁波也都在15宗以上。一线城市中,北京和广州分别流拍了6宗和7宗。
按照该机构的统计,截至11月20日,今年三四线城市流标住宅土地906宗,相比去年同期的766宗,上涨了18%。
易居克而瑞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今年10月,重点监测的336个城市共流拍156幅地块,其中66幅为政府撤牌或回收地块。在其余的流拍土地中,仅昆明就流拍了34宗,成为“重灾区”。
在流拍背后,是土地溢价率的不断下滑。易居克而瑞指出,今年10月,336个城市经营性用地的平均溢价率,已经从5月的接近40%,下降到10.4%,创最近两年多来的新低。
考虑到楼市调控对企业融资和销售端带来的影响,这种情况不难理解。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土地流拍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压力逐渐增大,而一二线城市的限价、限售等政策使得开发商回款压力越来越大。”
但实际上,流标、流拍情况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土地市场转淡。今年以来,土地市场仍然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19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3%;土地成交价款11695亿元,增长20.6%。以此推算,前10月房企土地购置均价532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6%。
自然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也指出,今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的住宅地价水平为697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2.13%,同比上涨10.15%。
上述机构的统计口径和统计结果各不相同,但均反映出一个“悖论”:一方面,土地交易量价齐升;另一方面,溢价率下降,流拍、流标现象增多。
市场存反弹动力
张大伟认为,这种“悖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供应端的变化。
在监管层的督促下,今年以来,各热点城市土地供应规模明显增加,很多城市的供应量达到历史新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指出,今年第三季度,106个主要监测城市的房地产用地供应面积为1.63万公顷,环比增长18.37%,同比增加30.87%。供应面积创2014年以来历年同季度最高。
这给了房企很大的选择余地。前述房企人士表示,“以往北京的土地供应节奏比较慢,企业经常处于‘翘首以盼’的状态。现在供应节奏加快,最近一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断供’。”
但这些土地的条件苛刻,使得其质量大不如前。在易居克而瑞指出,在10月份的流拍地块中,东莞、中山这类热度较高的三四线城市,由于出让规则中有“自持5万平方米商业”或“需要现房销售”等原因而导致无人参拍。
该机构指出,以此来看,土地溢价率下降不仅受到市场、企业方面因素的影响,土地出让条件严苛也是导致盈利难度加大、溢价率下滑的原因。
房企对这种情况可谓又爱又恨。一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放量销售,大型房企普遍需要补充土地储备,而土地出让规模增加,正符合企业的胃口。“大房企储备土地可以应付两年的项目开发,但依然需要补充库存。”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状况收紧,房企对地价的承受能力变弱;土地出让条件苛刻,使得企业十分谨慎。多位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映,今年以来土地出让底价明显提高,附加条件增多,考虑到限价等因素等影响,企业拿地的实际成本并不低。
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是造成“流拍增多、溢价率下降、地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虽然是各种因素倒逼的结果,但土地市场的确正在趋于理性。欧阳捷认为,“流拍土地增多并非是楼市下行的信号,也非房企资金短缺,恰恰相反,这是土地市场理性的信号。”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也指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预计市场将进一步回归理性,住宅地价涨幅或将进一步回落。但该机构同时指出,这种情绪并不稳定,“当前楼市库存去化基本完成,市场出现根本性转向的趋势尚不明确,对上涨过快的城市仍需重点关注,坚持整体导向和分类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