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津的房价有点让人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现在全国的房价严重分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以后讨论房价也没有什么普遍上涨普遍下跌的道理,这也增加了买房的难度,其实是弱化了投机,让真正自住购房者更加安稳踏实。
但是最近天津的房价就让人们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房价下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
9月10日,一篇题为《天津房价进入下降通道:1平米降5000元、两周降价72万》的新闻报道引发舆论关注,报道称“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价格下跌成为当地(天津)房地产市场的主流形态,市区内的很多楼盘,都出现了数千元/平方米的跌幅”。
文章以某位购房者为例,2016年年中,她以130万元的总价款买下天津市东丽区一套二手房,买完之后房价继续蹿升,最高时达到210万元。不过这些年经历了严厉调控,价格一路下挫,最近的挂牌价在140万元左右,基本跌回4年前购买时价格。如果算上物价上涨、房贷利息等,可能还是亏本的。
的确,从数字上看,似乎并没有赚钱,那房价到底是不是降了呢?在我看来,毋庸置疑,当然是降了,但话又说回来,没有上涨也就谈不上下跌。
无独有偶,另一个购房者也是如此,从2014年买入时的约150万元,飙升至2017年3月的310万元,几年调控下来,价格又不断下降。在中介的催促下,几次下调挂牌价,经过8个月的漫长等待,到2020年3月才最终确定买家,实际成交价不到240万元,较最初的挂牌价又下降30万元。如果从最高点算,房价跌去了70万。
账真的可以这样算吗?凭什么买房就一定涨价?这是谁规定的?说白了,就是经验主义。大家经历过房价的疯狂,就很容易迷失自己,沉浸在快速上涨的氛围中无法自拔。
实际上,过去在很多城市的房价上涨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个假象,上去了,再下来,空欢喜一场。这也证明一个道理,玩的就是心跳,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的坚定不移,稳定房价的韧性十足。早就说过,哪里房价上涨过快,调控就会走向哪里,一切目的就是为了稳定。
针对天津房价大幅下跌,天津市住建委当天晚间就公布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并强调“今年疫情过后,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呈现‘价升量稳’状态,一直在合理区间运行”。进入今年三季度后,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住房价格连续上涨,房屋成交量持续增加,房地产市场呈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谁说得对?我认为可能大家都没有说错,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购房者个人发表感慨,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没赚钱,或者赚得少,这并不能构成整个行业的主流,因为你赶的时间节点不同可能命运就大大不一样。如果你只是站在某个时段看,房价就是大幅波动的,如果你站在更大范围看,那么房价可能就是相对平稳的。
天津住建委之所以说进入三季度后,房价持续上涨,成交量持续增加,是因为此前受客观因素影响较严重,而房价和成交量的上涨其实也只是在恢复,谈不上真正的上涨,如果不是从单月看,而是从全年看,其实房价是整体稳定的。
再回顾这些年,天津的房价也并非一直稳定,2016年经历了一番大幅上涨后,接下来你就会觉得是过山车了,因为没有猛涨怎么可能会有猛跌呢?因为那一波涨得太猛了。2016年最高点进入可能真的就是亏的,但是之前买的就能保本或者赚钱。
到了2018年5月,天津“海河英才”计划宣布实施,由于落户政策大幅降低,引来一大批外地人排队落户,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很多人一致认为,未来一定会推动天津房价的上涨。事实证明,天津房价非但没有大涨,而且还在回落。至于算不算大跌,可能就有争议了。
如果是以最高点为参照物那就是跌幅较大,如果以今年上半年为参照,那么现在的房价则是在上涨中恢复的。也就是天津住建委要表达的意思。
我觉得没必要回避房价下跌,如果不跌怎么稳定?毕竟过去上涨那么多,房价的持续回落而不是一夜之间的大跌,这正是调控的成果,并没有因为海河英才计划让房价大涨起来。所以,没有无缘无故的上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下跌。
最重要的一点我还是要说的,千万不要以为成本决定房价,真正决定房价的是价值,影响房价的是供求关系。严厉调控严格执行后一定是房价的回落趋势,地方的财政紧张就会靠卖地来增加收入,新房供应量就上去了,但是房价就不可能大涨,甚至会下跌,土地就会越来越不值钱,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购房者没踩对点,开发商也同样会有如此的经历。“我们项目是2016年拿的地,原本是要卖10万元(每平方米)的,但是没办法,赶上了政策调控。”天津某开发商如此说。“项目前两年一直卖不动,今年降价之后一下子清了2栋楼。”对于项目降价,也直言不讳:“没办法,我们当初拿地成本每平方米23000元,周边房企后来拿地太便宜了,他们能卖20000元,我们如果卖28000元,品质再好也扛不住啊。”
这显然是恶性循环,天津这些年经济增长不太理想,增幅放缓较明显,于是为了经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是很大的,为了多增加土地收入,所以只能拼命卖地。越是卖地,越是房价下跌。甚至有人建议,如果想让房价涨,那就少卖地。